学校官网
EN

“外语教育学学科视域下师范类高校外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作者: 时间:2025年04月01日 20:21 浏览量:

  3月29日,“外语教育学学科视域下师范类高校外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A座413会议室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外语教学》《基础外语教育》编辑部承办。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珊珊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做主旨发言。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主持,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系部主任、学位点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代表参加。

  在开幕式上,周珊珊副校长首先致辞。她指出,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背景下,国家对教育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大,这为山东师范大学冲击“双一流”建设高校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周珊珊详细介绍了山师大学科专业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成效,并重点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积极探索交叉学科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以及在推动外语学科内涵和外延转型发展方面的创新尝试,对学院在非洲及非裔文学研究、特定国家、地区珍稀文献翻译、整理与研究、文学教育研究等领域形成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和规模性成果表达了肯定。她要求,外语学科在服务全校外语能力提升、推动学科协同发展的同时,更要确立其学科自身的核心发展方向。最后周珊珊强调,外语教育学学科意义上的设立对解决当前外语学科定位难题意义重大。

  与会专家围绕外语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包括“外语教育学学科定位”“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公平”“外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文学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教育管理能力缺口”等。各位专家提出的见解旨在推动外语教育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重点探索外语教育学学科建设对师范类高校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的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在《外语教育需要祛魅西方理论》的报告中提出了当下外语学科亟待解读的十大问题,并指出外语教育需要发展自主的中国外语教育理论体系,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的背景下,外语学科应探索“外语+多语种”协同的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机制。他强调,师范类院校应建设外语教育智能化研究中心,研发AI驱动的沉浸式师范生实训系统。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与实现教育公平,应面向中西部地区定向培养师范生,推动智能技术与师资结构优化的双向赋能,着力解决基础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在《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育的意义》报告中指出,当前传统外语教育往往侧重语言技能训练,忽视了文化理解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他建议,外语教育应利用AI技术推动个性化学习和沉浸式文化场景的构建,提升语言学习的效率,释放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的空间。他呼吁,外语教育要重新构建高阶能力培养体系,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促进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力争在技术浪潮中坚守教育的人文内核。

  大连外国语大学常俊跃教授在《强化外语教研管理教育,培养优秀教研管理人才》报告中,提出外语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包括课程结构失衡、教研能力薄弱和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他建议通过“三位一体”的教育转型方案,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重构语言能力与教育智慧的协同发展课程体系。他提出,高校应提前为未来的教育管理者提供系统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核心技能,推动外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学科创新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在《师范类高校外语教育的特色发展》报告中,强调外语教育应回归育人本质,培养“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双核驱动的教师。针对目前外语课程存在的过度理论化倾向,他提倡加强跨文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课程体系与时代需求的对接,尤其是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模式。他建议,在中外文明互鉴框架下,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民族文化根基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的教育强国战略提供支持。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在《外语教育学视阈下师范生的教研意识培养》报告中强调教研意识的重要性。她指出,当前师范教育存在几个问题:教师角色认知偏差,导致许多教师仅关注语言教学,忽视教育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双重任务;价值认同的局限性,使得师范生未能充分认识到教研活动的重要性;教研内在驱动力不足,限制了师范生的学术参与和创新。她建议,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和跨学科融合的方式,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入手,提升师范生的教研兴趣和创新意识,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首都师范大学王宗琥教授在《外语教育学视角下的外国文学教育:意义、潜能、方法》报告中,强调文学教育的价值。他指出,文学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建构学生的多维度认知视角。文学课程的叙事张力和人文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世界的复杂挑战。他建议,外语教育应突破传统工具论的视角,将文学教育升华为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关键课程。

  南开大学李民教授在《师范类高校外语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与建议》报告中指出当前师范类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问题。他强调,当前课程设置存在忽视教育学理论、语言学等基础学科的问题,这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实践能力失衡。基于前期的大量调研结果,他建议,外语教育应打破单一技能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整合,以适应未来教育变革需求。

  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在《外语教育学学科设置背景下的文学教育及其研究》报告中强调,师范类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专业性”“人文性”和“师范性”三重特性,特别是在文学课程中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王卓建构了文学教育研究的维度、元素、框架和研究路径,阐释了文学教育研究四大领域。她提出,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外语教育学二级学科中,设置“文学教育研究”特色方向,并设置文学教育研究相关课程。

  会议还设有圆桌讨论,针对外语学科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达成共识。讨论结果包括:在外语教育学学科视域下,师范类高校的外语学科和外语专业应该特色发展;师范类高校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出专业性和师范性(职业性)深度融合的特定;师范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应注重教研素养和教学技能等。同时会议提出启动全国师范院校课程设置调研。此外,会议还强调教学改革应注重技术应对和创新导向,以适应全球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求。

  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外语教育学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方向,还激发了该学科发展的新思考。专家们的见解为推动外语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以及与时代需求的接轨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OSZAR »